服务热线:4001-517-597
您好,欢迎访问上海信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​

上海信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

Shanghai Xingu·Central Kitchen

“供销社+社区食堂”:让优质农产品直供农民
来源: | 作者:信固 | 发布时间: 2023-05-18 | 18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   为什么享有“四千年农夫”盛誉的中国农民,对自己的“命根子”——土地失去了兴趣?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冲击只是一个方面,但另一方面——利润在流通中被蒸发掉了。

  据悉,我国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,需要经历50多个环节。经过层层壁垒,农产品不太新鲜了、农民的利润没有了、城乡之间的信任丢失了。

  如果辛辛苦苦一年,种的养的赚不了钱,养不了家糊不了口,对土地何来兴趣?对乡村的未来何以有信心?又何必要用“良心”来种“良食”(粮食)?

  而在城市,农产品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。

  笔者多次跑乡下,用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好的农产品,卖给我农产品的农民朋友也特别高兴,一是我不还价,二是我识货。好的农产品对于商贩来说,竟然没有卖相,就是经过一层层流通环节进入城市,也不会被城市居民打上眼。

  但这些生长在大自然里,经过寒来暑往、日晒雨淋的“良食”定然是参差不齐,从大小、美就自带残酷生存竞争的烙印。而市民们喜欢的、好看的、标准化的却只是工业化时代的需求,或者说通过工业化传递给中间商,再传递给市民们的不那么真实的需求(好的农产品也可以筛选、归类)。

  中间商需要的农产品是保鲜的久。所以不在乎用了多少保鲜剂,也不在乎采摘时是否成熟,只要能够蒙混消费者就行。

  中间商需要农产品好看。所以那些花花绿绿的更受欢迎,如果能多一些包装和点缀更好,这就是美轮美奂的高档果品店对市民颇具吸引力的原因。

  中间商还需要农民和市民失联。所以市民失去了和农民直接的机会。相应的农产品知识也不能在相互之间有效传递。

  现在的中间环节已经像一堵高大的城墙,横亘在城乡之间,成为城乡大循环的壁垒(另一壁垒是待全国统一的,仍然割裂的市场)。

  虽然民间在竭尽自己的努力,比如塞满城市亲友车子后备箱的家乡产,比如网络上越来越红火的带货人,比如乡村养老、乡村旅游带来的城乡对接,比如亲友间越来越盛行的认种认养,但这些对接只能算杯水车薪,远远无法支撑起产业崛起、乡村振兴,更谈不上引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。

  实际上,各国都在寻找农产品直接消费者的模式,包括日本的“地产地消”与“食农教育”;美国的“食用校园”与“在地食材运动”;欧洲的“社区(社群)支持型农业”;意大利的“慢食运动”;台湾主妇联盟倡议的“绿食育”,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世界、世纪性难题。但最为笔者首肯,觉得在中国可以大行其道的模式是——“社区支持农业”(CSA)。

“社区支持农业”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,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。

  这种模式源于化学、石油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,一些农场也同样担忧化学、石油技术污染自己的农场,同时也想为自己的农产品寻找一个稳定的市场,于是前者和后者就展开了合作,形成了经济伙伴。CSA拉近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,缩短了农产品销售渠道,促进提升了农业供应端质量,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,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生态农业模式。

  CSA中的“社区”不止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居民社区,还是一种社会学概念上的社区,它既容纳了地缘相近的个体,也吸纳了各式各样的组织和主体,是一种蕴涵了人文关怀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,将有着相近价值观和理想的人,因为安全的食品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、农业的兴盛及社会和谐发展联结到了一起。

  但是在各国,这种力量一直难以冲破资本的藩篱,这种纯粹的市场力量或者社会运动,因为乡村自然气候条件等等的差异性,经济形态的形形色色,难以取得广泛共识,更难以得到政府、政策、市民的全方位支持。

  可喜的是这种模式正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新出现的人民经济、供销社、社区食堂,实则是来自实践层面的冲动,经过多年探索,已经触及到了“三农问题”的根本。

  我国不仅有最成熟的农耕文明,还有独具一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还有传承四千年的消费文化(土字号越来越吃香),以及健全的供销社渠道(截止2020年底,全国供销系统拥有连锁企业6697家,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,连锁、配送网点83.2万个。而当前“主流”的菜鸟驿站,网点总数也才不到10万个。可见供销社庞大的网点数足以消解农产品产业链长、流通环节多的流通风险)。

  还有呼之欲出的社区食堂,如果能用好这几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,通过需求刺激供给,通过优质农产品的城乡直接对接,势必孕育出中国特色的、波澜壮阔的、真正意义上的,城乡联动的绿色农业革命。

  供销社完备的流通网络,覆盖“省市县乡村”五级供销合作社平台,是农民们输出“信任”的起点;而国营或公私合营(模式有待在实践中产生)的社区营养食堂,是赢得市民“信任”的终点,信任产生品牌,流通产生价值,通则不痛、痛则不通、城乡打通、一通百通。

  饱受一些经济学家和网民诟病的供销社、社区食堂正是对接城乡的最佳通道,是解决农民们卖好粮难、卖好菜难;城里人买好粮难、买好菜难的“良药”。

  一些人对供销社、社区食堂的发展会解体“市场经济”的忧虑只能算是杞人忧天,或者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“歪批三国”。

  只要真正明白了此供销社非彼供销社,此食堂非彼食堂。就不会让一些人把节奏带偏,就会昂首挺胸挺进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——

  农产品时间性强。最需要的是减少中间环节,以保持新鲜卫生,而直供却能解决这一问题,还能最大限度的让利给优质农产品生产者。

  农产品信任感差。农产品林林总总,成千上万,一个普通菜市就如同一个农产品博物馆,买的没有卖的精。而要实现良品良价,最好的对接就避开中间环节的直供,把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信号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供给,刺激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。

  农业还具有多重功能、乡村还具有多重价值。农业不仅仅是农业,农民不仅仅是农民,农村不仅仅是农村,农产品也不仅仅是农产品。

  可以能过供销社+社区食堂,实现市民和农民农村农业的直接对接,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和乡村生态价值,促进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化,促进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市民“卖体验”转变。

  比如通过发掘稻田湿地、油菜花海、山林绿地、湖河库等绿色价值,规划“一村一品,全域全景”,推动“农业+”文化、教育、旅游、康养等产业,以及催生创意农业、教育农园、消费体验、农业科普、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,进而把农家庭院变成“农村休闲乐园”、“农业科普园”和“农业体验园”等等,让农业的多种功能和资源的多重价值得以充分发挥,带动餐饮住宿、农产品加工、交通运输、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,进而实现产业融合、资源整合和功能聚合。

  从本质上看,供销社相当于工业中攸关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,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在农业农村如同“定海神针”,有了这个“定海神针”,“三农”的其它形态才有依托,才有农业生产资料、优质农产品质量上的保证、价格上的稳定、收益上的兑现。而城市间的社区食堂,如果加上营养师的指导,就可以满足市民对好食材的需求,进而可以减少形形色色的现代病。日渐低龄化的现代病正在极大的消耗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,造成医疗的畸形发展。按美国现在的人均医疗卫生费1万美元的标准计,我国14亿人就是耗尽我国的GDP也无法达成。只有抓好食的健康,让食补取代药补,才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,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良策。所以,对这种模式的探讨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还要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,让这种模式开花结果,这正是二十大提出的——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”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。